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刘赛希)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里,一株株颀秀的玉米麦拔节向上。8月20日上午,“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来到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麦种植区。曾经的“低产量”“秃地片儿”已蝶变为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渤海粮仓”。
8月20日,“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麦种植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邢鹏飞 摄
科技改变命运 “不毛之地”厚积薄发
(资料图片)
黄骅的旱碱麦最早种植品种是“小红芒”,亩产仅有50公斤,产量低。后来种上冀麦32品种,产量达到了150公斤。但是黄骅临海,冀麦32品种株高超过1米,大风吹过,麦子倒伏,会严重影响收成。
数年时间里,农技人员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通过开挖排沥沟排盐、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使土壤得到了改善,种植技术得到了改良。
目前,黄骅市主要培育推广了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5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亩产基本稳定在250-300公斤,改变了该片区不适应种植的历史。
用好盐碱地 种好中国粮
旱碱麦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每年9月至10月播种,第二年6月收割,生长周期将近9个月。富含钙、钾、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国际标准。出粉率高,湿面筋含量多,这样就形成了和面不黏手、韧性强的特性,蒸出来的馒头、面花等食品,麦香浓郁、软绵筋道。
近几年来,黄骅市深入挖掘旱碱麦的独特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结合当地特色,不断研发产品种类,拓展产业链条。
为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沧州市坚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对旱碱麦种植土地改造、新品种应用选择、播种管理、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全过程生产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实行了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确保了旱碱麦品质。目前,沧州市已培育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40余家,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2万亩,2022年总产量达22.37万吨。
旱碱麦出粉率在76%左右,蛋白质含量13%-16%,高于普通面粉2%-4%,钙钾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面粉韧性强、耐蒸煮,面制食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目前,以旱碱麦为原料的高筋小麦粉、面花等产品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里,旱碱麦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麦粒”。
8月20日,“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麦种植区,察看夏玉米的长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邢鹏飞 摄
麦收圆满“收官”夏玉米长势良好
到今年6月20日,沧州市531.1万亩小麦全部收获,单产、面积、总产实现“三增加”,夏粮再获丰收。目前沧州市已经进入夏管阶段,气象服务人员建议种植户及时除草、合理施肥,确保玉米拔节前后养分供给充足,并做好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
下一步,气象部门将继续做好秋粮服务,通过微信群、大喇叭、短信等渠道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重要天气预报等服务信息,提醒种植户采取防范措施。
“9月中下旬,夏玉米将迎来丰收,预计亩产籽粒约400公斤以上。”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科科长杨树昌说。